编辑最爱

重新定义噪音

这些 App 让“无用”升华为“艺术”
曾经的世界一片寂静,19 世纪机械大发展之后,噪音便诞生了。

路易吉·鲁索洛(Luigi Russolo),未来主义派画家、作曲家

提起“噪音”,你会想起什么?老旧收音机的杂音,机械运转的轰隆,甚至是图书馆里的一声咳嗽……

今天,“噪音”的定义早已超越声音的范畴。所有不受控制、不被需要的不重要信息,都可以被称为噪音。简而言之,噪音就是无用信息。

然而,看似毫无价值的噪音,也能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。

在音乐领域,诞生于 20 世纪早期的噪音音乐,对后来的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;在视觉领域,故障风格以扭曲、嘈杂的画面表现复古感,总能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美的享受。

影像中的“噪音”

当“噪音”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,便不再专属于听觉领域。用 iPhone 或 iPad 拍摄的照片或视频,融入了“噪音”元素之后,可以显得前卫又时尚。

《Glitché》《HYPERSPEKTIV》《EFEKT》等 App,提供各种以“图像噪声”为主题的后期滤镜。看似破损和扭曲的图像,恰恰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。

音乐中的“噪音”

1913 年,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《春之祭》在巴黎首演。作品以怪异的巴松管高音独奏开场,并创造性地融入了复杂的节奏变化与不和谐音。

这些宛如噪音般的设计,无疑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,观众的骚动也可想而知。

意大利未来主义画家、作曲家路易吉·鲁索洛曾说:“曾经的世界一片寂静,19 世纪机械大发展之后,噪音便诞生了。”
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正是在噪音出现后,人们才开始逐渐理解更复杂的声音。“要还原都市的声音,噪音是不可或缺的。”于是,鲁索洛发明了专用于发出杂音的乐器“Intonarumori”(意为“噪音吟咏者”)。

鲁索洛一生共制作了 27 台 Intonarumori,均已毁于二战或遗失。但后世人们重制这款乐器的步伐却从未停止。

如今,你无需大动干戈,在 App 里就能体验制造“噪音”的乐趣。《SoundScaper》(仅在 iPad 上提供)允许用户导入音源并调整各种参数,从零开始创建独一无二的“噪音”。

而鼓合成器 App《Fractal Bits》,能根据算法自动生成 40 亿种不同“噪音”。

你可以将这些独特的声音化作音乐元素,创作歌曲或者游戏音效。经过重新定义的噪音,不再是毫无意义的杂音。

各个领域的噪音依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。通过 App,或许我们能从新的角度理解它们。如何“享受”噪音?对于这个问题,还有许多可以探索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