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 × 生活

有些地方,就得騎機車去

《WeMo Scooter》眼中的台灣機車文化

WeMo Scooter

24H 隨租隨還電動機車

檢視

心血來潮騎著機車踩景點、假日溜進巷弄裡尋找美食,或是每個早晨穿梭在車陣中⋯⋯機車是多數台灣人習慣的交通工具,承載了我們許多日常。而《WeMo Scooter》創辦人吳昕霈因為機車,也開始了屬於他的新日常。

吳昕霈 30 多歲才從美國回台灣,青春時代也就錯過了騎機車、夜衝、抽鑰匙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回憶。但因為 WeMo Scooter,他和太太近年有了新的生活情趣。他說:「太太常找我一起去買宵夜,台灣有很多巷弄美食,這些地方開車前往很不方便,機車相對方便很多。因為方便,我開始喜歡去探索生活周邊新奇好玩的事物。」

一件事做久了就成習慣,習慣累積了就成生活。長久以來,台灣人對機車的依賴也讓這個交通工具成為一種生活方式。

穿梭大街小巷的機車

台灣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機車使用人口,每一平方公里有近 500 台機車,大多數的人都會騎。加上台灣城市地狹人稠,巷弄又多,人們相當依賴機車的機動與便利性,進而孕育出了獨特的機車文化。

機車為生活帶來便利卻也伴隨了負面的後果,像是環境汙染、私有運輸過剩等問題。WeMo Scooter 統計過,台灣車齡 10 年以上的機車占了總數量一半左右,約達 700 萬輛,這造成了高碳排放以及公共空間損耗的問題。再者,一般家庭的機車數量有限,很難想騎就能騎。而許多年輕族群也無法負擔一台自己的機車。

吳昕霈說:「機車普及化本身有優缺點,我們想把這樣的文化去蕪存菁,我認為共享機車的服務有機會在台灣萌芽。」

新型態機車族

WeMo Scooter 從 2016 年在台灣落腳,過程也發現使用者的情境非常多元,除了無車族之外,還有許多已經擁有機車的人自己發展出了混搭的交通方式。

吳昕霈舉例,用戶如果知道今天出門會喝酒,便可能會使用 WeMo Scooter,聚會結束後再搭計程車,就不必擔心隔天取車的問題;或是有人在台北市內移動時,會從 A 點騎自己的車到 B 點,接著轉乘捷運到 C 點,接著再從C點租 WeMo 到 D 點。

令人意外的是,根據 WeMo Scooter 消費者調查顯示,有七成消費者汽車機車皆有,僅擁有機車者只占三成,而擁有汽車者黏著度更高。原因在於,使用者可以利用共享運具混搭其他交通工具,創造出最方便、經濟的交通路線及方式。

打開 App 除了可以看到附近的機車,還能知道機車所剩的電量。

再者,機車族騎車前再也不必到處翻鑰匙,只要打開 App 找到機車後就可以直接解鎖啟動,歸還時也同樣在 App 上操作完成。而一般共享載具照時間計費的方式,對於要連續一段時間使用的人並不划算。WeMo Scooter 因此推出吃到飽方案,讓用戶在特定時間內無限使用機車。你可以騎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、停下來購物甚至外送或跑業務,大大增加使用的彈性。

除了希望為人們帶來便利性,吳昕霈還有更長遠的目標。他提到,有經濟學家說過,一台共享運具可以取代 10 到 12 台私人運具,隨著越來越多的共享運具出現,目標是可以淘汰掉老舊運具、釋放更多公共空間。至於碳排放,據估計,WeMo Scooter 至 2018 年為台北市降低的碳排放量已經等同約四萬棵樹,未來希望可以持續朝更高的數字邁進。

共享機車的未來

「行」本身就具有特殊性,除了日常通勤,更串連了人們的食、衣、住、娛樂。WeMo Scooter 致力提升機車的安全維護、便利性,並持續擴大服務範圍至台北市以外甚至是中南部。透過不斷找尋跨界合作的可能,吳昕霈最終希望 WeMo Scooter 不只是一個交通品牌,而是深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,讓共享機車成為新的本土文化。

也許不久的將來,共享機車會成為我們新的日常,你和朋友都會自然地打開手機,跳上最近的 WeMo Scooter,自由自在穿梭在城市裡的大街小巷探索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