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在島嶼創作

我造字,改變城市的街景風貌

設計師何庭安打開你對中文字體的想像

台灣對你的意義是什麼?

你都怎麼去感受這片土地的美好?App Store 請來四組創作者,分享一下他們怎麼從生活中汲取靈感,如何用 App 去呈現獨特的台灣印象。

「我在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,根本就沒有答案,因為字都是人發明出來的。」 —— 何庭安

有些事如果不提,你大概永遠不會注意。例如我們每天使用的中文字,以及它的「表情」。

為什麼幾年前手搖店紛紛用起康熙字典體?鹽酥雞的招牌如果不是楷書,好像就不夠香?還有些字一看就很卡哇依?

我們每天睜開眼就在邂逅字體、使用字體,卻鮮少關心它從何而來。關於這點,我們或許可以從揭開「字型設計師」的面紗開始。

何庭安走到哪一個設計圈,好像都是重疊卻不完全等於的存在。他身兼平面設計師、講師、字型設計師,因為玩字型玩到去各地辦展、屢屢拿下國際大獎,卻始終將自己定義為 graphic designer。

從找答案的人,變成給答案的人

因為喜歡品牌設計,他展開了一段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旅程。

「當你要為人做一個 logo,它總要有個中文名字吧?一開始的起心動念是,我被逼著要去選一個漂亮的字體,但是我選不到適合客戶的字體,所以勢必要自己做。做的過程才發現這個坑很大,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挖!」

明體、黑體、楷體,除了漢字還有歐文字體,因為台灣沒有任何學院在教,何庭安只能靠自己查。他知道唯有深諳文字的古今演變,才能帶來新的視覺刺激。

「一開始我並沒有想顛覆,只是想做一個 database 給客戶看我可以玩各種動態。」秉持著這個念頭,他自發性設計「Motion Type Project 漢字動態專案」,其中不僅翻玩筆畫、橫豎、撇捺結構,還狡猾地去調動中文字的形、音、義,顛覆客戶的想像。

從抽象到具象,讓靈感發芽

他負責的專案看似龐大,但其實都源自於一個個微小的靈感碎片。

何庭安在通勤、開會中經常會蹦出新點子。眼前的這個中文字應該怎麼動才有趣?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想法落地?何庭安說《Miro》是他的創意起點。這個線上協作白板工具裡有便利貼、手繪圖、心智圖、顧客旅程地圖等模板,其中的「心智圖」最能幫他延伸思緒。

舉例來說,當何庭安選好要做一個字,例如下圖中的「馬」字,他就會在《Miro》裡建立一張心智圖。「一開始都是亂想 (不管我要做什麼動畫風格),先想這個字有什麼可以玩的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。對於這種 brainstorming《Miro》就很好用,我只要按「+」這個按鈕,就可以一直延伸下去。」

心智圖裡除了概念,他也會一併思考文字的動態,例如「馬」讓他想到的是馬尾甩動、飛奔之姿態。

他接著分享,單一的文字做久了之後,逐漸萌生了想做一段「由文字當主角」的短片念頭。他希望這部短片能藉由字義、字型產生互動,去推動劇情發展。

而動畫的初期製作是一連串的 trial and error,因此他必須找到快速、靈活的工具來配合,此時他發現《VSCO》跟《Notion》意外好用。他會拿《VSCO》來快速修圖,像是改變畫面比例、增加噪點、調整光暈等等,調出富有鏡頭感的圖像放到故事版。而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,莫過於他在筆記軟體《Notion》上的應用,原來還有「分鏡圖」這一招!

一開始何庭安會在《Notion》裡建立表格,分別在不同欄位填入文字、場景編號、用途,並匯入對應的圖片檔,做出一份類似場記表的整理。「但光看 table 有點看不出來,不夠直觀,所以我會切換成能顯示縮圖的 view。讓格子裡的 GIF 檔都可以在格子裡跑動顯示。」

只要把顯示方式從「Table View」(左上) 改成「Gallery View」(右下) ,一張圖文並茂的分鏡圖就出現了。

開創島嶼的字體之路

不管是設計上的美感,還是形態上的變化,何庭安一直致力為文字創造更多可能。

他認為,台灣的字體多元,雖然多挪用其他文化的元素,還是有機會長出自己的樣貌。「這個機會是很草根的,比如我們有陣頭文化、南北宮廟文化。台灣自己有機會發展起來的字體我覺得是楷體,不是標楷體喔,是楷體書寫風格。」

從閱讀到使用、使用再到欣賞,字體始終在我們的身邊。只要你放慢腳步留意,也許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,而那一刻,就是何庭安與一眾字型設計師的努力,終於被看見的時刻。

何庭安所使用的 App:

更多系列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