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陈楸帆:科幻,是旧神话与新科学的合体
科幻作家陈楸帆的推荐书单
陈楸帆是中国的知名科幻作家。他从 16 岁开始创作,曾获得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、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奖项。他的作品多以人文视角表达对技术发展、全球化的忧虑。其中,代表作《人生算法》即是一本思考科技与伦理关系的作品,从生育、宗教、婚恋、死亡等角度探寻人类与机器共存共生的未来。
我们邀请到陈楸帆,来聊聊一系列与科幻和阅读有关的问题。下文提到的书籍,均可在《微信读书》中阅读到电子版。
为什么喜欢看科幻小说?它迷人的地方在哪里?
陈楸帆:幻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。在已知止步之处,便是幻想滋长的疆土。人类越来越理智成熟,从前的幻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,所以人一直在寻找幻想的新形式。它们在今天找到了新的依附对象,这就是科幻。
从前人信神,现在人信科学,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能给人提供安慰和希望,但科学的安慰和希望比从前的神更加真实可信。
科幻就是旧神话与新科学的合体,将会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主导性神话。在这个新的神话中,科学为信仰和希望提供了实证性基础,借助科幻的叙事美学与共情能力广泛传播,形成新的对世界认知与阐释的共识,这也是科幻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的核心密码。
再进一步,很多科幻作品一直保持着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高度警惕,也表达了对生态危机、技术滥用、生命伦理的严肃思考。
科幻既是对科学的仰望,也是对科学的警钟,这种敬畏交加的二元性构成了科幻的内在矛盾和独特思维。陈楸帆
推荐几本你喜欢的科幻小说?
陈楸帆:特德·姜的《呼吸》和《你一生的故事》。
特德·姜是科幻电影《降临》的原著作者,产量极低但篇篇精彩,是将全世界范围内科幻大奖悉数收入囊中的天才。他的小说总是能从一个极为超凡的设定展开,将缜密逻辑与诗意想象完美结合,让你惊叹,原来科幻还可以这样写。

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的《使女的故事》及续集《证言》。
近未来生态污染导致出生率急剧下降。在虚构的基列国,阶层森严固化,有这样的一群使女,她们存在的所有价值就是为社会繁衍后代,甚至沦为“行走的子宫”。
玛格丽特充满预见性的恐怖想象,传达的是对极端环境中人性与文明的思辨,但是放眼四周,谁又能说——她所书写的,不是我们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的现实呢?

最近一次,你通过阅读了解到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?
陈楸帆:从《人体简史》里知道了许多反直觉的冷知识。比方说,人的大脑其实比一万年前体积更小而不是更大,就像手机和电脑一样,我们其实是变得越来越高效。
再比如人体有非常多不合理的结构导致了自身的脆弱性,人是唯一把空气和食物送往同一条通道的哺乳动物,直立行走让人的骨盆更加狭窄,这些都让人类因窒息或分娩而死亡的几率上升。
描述一下你理想的阅读环境,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?
陈楸帆: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流在过去二十年间带来了商业模式的爆发,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,也重塑了人类的日常生活,其中被改变最大的行为之一就是阅读。
科学研究证明,长期碎片化阅读确实会改变大脑的认知功能,而阅读恰恰最适合塑造绵延性的、沉浸式的、高投入的认知过程。因此我把阅读视为一种对抗性的解药,能够缓解焦虑和无价值的忙乱,是一个把自己的身心重新整合的疗愈过程。
我一般会选择关掉网络或者通知,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姿势,放一点音乐(视乎书的类型),当然更多时候人需要的只是意志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