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洞大开

我们都有拖延症

你有拖延症吗?点开这篇文章的你,是不是恰好就正在拖延着某件事情?有没有想过,如果拖延心理怎么也改不了,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它——不一定要“治”,不一定要“战”,而是和平共处,互相帮助。

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约翰·佩里写过一本小书《拖拉一点也无妨》(这本书他拖延了 15 年写成),他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,大部分“拖延患者”并非一事无成的失败者,许多人在拖延本该完成的事情时,还是卓有成效地做完了不少事。

这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结构化拖延策略。教授认为,为了更好地拖延,人们应该将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成待办清单。你很可能会先把最难的任务一拖再拖,但与此同时,你会转而去做清单上相对容易的任务。

结构化拖延法包括从小件、优先级低的事情做起,从而建立一种成就感,再逐渐进入状态,打起精神完成更重要的工作。

这位佩里先生作为一个拖延者,给出了非常调皮的建议——在攻克困难工作前先推迟一阵。“别为自己这样的操作感到羞耻,”他说,从过去的经验发现——“有些事情拖着拖着还真就不用做了呢。”

有时,拖延是因为工作真的很复杂,尤其对于要求创造力的行业来说。

杰出的点子本就需要时间打磨,完成这类复杂工作时,大脑不自觉地就想开始拖延。这种时候,不妨先放下手里的活,采用正确的方式休息,这对于缓解拖延心理也很有帮助。

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,走路可以帮助提升人们的创造性。如果你不喜欢走路,那就借助《Walkr》这款激励和趣味并存的计步器,养成健康又能改善拖延的习惯。

还有一个与拖延症和平共处的策略——适当清空大脑,重启工作模式。

每天进行冥想练习,或是工作间隙的深呼吸都能放松大脑。人们虽然总是不自觉就开始拖延,但意识到拖延后,又开始抑制不住地焦虑—— “哎,时间没剩多久了,可还有一堆事情没做完。” 其实,当你被这样的负面情绪环绕时,效率更加大打折扣。

请多多悦纳你的拖延行为。即使已经拖拉了好一段时间,也请相信你能通过呼吸和冥想快速调整状态,进入专注模式。毕竟,头脑中蔓延的自我责备与懊恼情绪比拖延行为本身更浪费时间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