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 × 香港

唱作歌手岑寧兒:從創作認識自己

憑一把療癒人心的天籟之聲,岑寧兒在陳奕迅演唱會中一鳴驚人。大學畢業之後,她到北京工作遇上李宗盛,並在他鼓勵下開始寫歌,漸漸成為今日為人熟知的唱作歌手。「會想嘗試寫歌是因為我喜歡唱歌,想有自己的歌可以唱,也好奇自己會寫出怎麼樣的歌,就一直嘗試到現在。從創作開始去認識自己,慢慢對音樂的理解加深,透過做音樂遇上夥伴,互相學習,吸收經驗,也是我追求所謂『成為音樂人』的過程。」

作曲是一種嘗試與學習

「我記得我在《StreetVoice》的自我介紹曾經是 : I have a friend, my friend is GarageBand. 」

轉用「Logic Pro」之前,她長期用「GarageBand」錄 Demo,進行創作。「可能我只需要錄真樂器(99%是木結他)和 Vocal 的功能,所以「GarageBand」就夠我用了很多年。後來進錄音室多了,跟朋友轉用「Logic Pro」,發現過渡也很順,因為模式和邏輯是一樣的,當然「Logic Pro」功能更多更細緻更專業,但我也慶幸我從「GarageBand」建立了對錄音軟件的基本概念。」

除此之外,岑寧兒很常用 iPhone 寫筆記和錄音,所以手機裡有很多即時捕捉下來的零碎想法。「如果不見了我會覺得損失慘重。這些想法如果不即時記錄的話,之後就想不起來了。有時候在街上發現自己哼到新的旋律,我會開「錄音機」,然後把手機放在耳邊,繼續唱但假裝在講電話,想讓自己看起來正常一點,哈哈。」

「聆聽和感受。」

對岑寧兒來說,尋找靈感,是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是一種敏感度,也需要自律性。「我們的心思就像河流,裡面不會沒有魚的,但我們得坐下來釣。」說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被稱為療癒系歌手的岑寧兒面對壓力喜歡冥想、觀呼吸、聽音樂。「我最常用的是《Headspace》, 用了很多年。內容愈來愈豐富,也喜歡他們的 Podcast。另外還有 《Insight Timer》 計時器,可以選擇不同的頌缽的聲音,也可以每天隨機播出敲缽的聲音提醒你停一停,跟隨呼吸,回到當下。」

四處尋找家的面貌

十七歲離開香港到加拿大讀書,二十歲畢業到北京工作後留下當學徒,回港不到一年再去台北生活了十年。多年漂泊在外的岑寧兒每到一個城市都要適應當地的語言環境文化,一直希望能把住的地方變成家。「對我來說,家彷彿是一個命題,一個理想。」也許是常常在想,作品也反映到該狀態。《風的形狀》、《勿念》、《無常家》和《這裡》幾首歌就是最好的例子,從離家、想家、無家,說到回家。

「我從小到大都在尋找『家』的面貌,還有『自己生活』的樣子。」

香港是岑寧兒出生成長的地方,對她來說有無可取代的位置。「如果用人來比喻,香港這個城市就像我的一個家人,無論家人變成怎樣都跟我有關係。其他城市對我來說可能像同學,朋友,甚至是情人,是自己選擇的,但這種關係也有可能是階段性的。」她提到,台灣的 Legacy 是她最有歸屬感的場地,《都市女聲》也是她熟悉的系列,因此很期待年底回去表演。「很想念和台北的夥伴們一起表演玩音樂,也期待帶著這幾年在香港做的作品回去跟台灣的觀眾分享。」

到台灣做音樂與街聲

談到最初「出道」經歷,她的概念模糊也沒有計劃,選擇到台灣嘗試做自己的音樂,是因為喜歡當地的環境、人和文化。「很早期就開始把剛寫好的 Demo 都放在《StreetVoice》上面,當時如果有一首得到編輯推薦,我都特別覺得被鼓勵。《StreetVoice》還是一個社群的集中地,能參考推薦在上面聽到還不認識的樂團或音樂人。當我沒有特定想搜索的樂團或人,又想聽聽最近有甚麼新的聲音和想法的時候,我會到《StreetVoice》探頭看看。」